第二節 社會與學術風氣之改造問題

 內容來源:卷四 專著

  隸屬章節:專著\中國之命運\第六章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

  

  過去在不平等條約束縛之下,我們的建國工作,不能夠自由發展。這些失敗,還可以歸其責任於不平等條約。現在,不平等條約已經撤廢,我們今後的建國工作,得到了獨立自由,如果再有失敗,那我全國國民就應自負其責任了。

  國家的治亂,民族的興亡,常以社會風氣為轉移。我們中國的社會風氣受不平等條約的影響,以租界為根源,表現為各種的頹風惡習。現在,不平等條約已經撤廢,租界不復存在,則社會風氣轉移的責任,又將在誰的手裡?

  今日的社會風氣如不改造,沒有篤實踐履的精神,則建國工作,仍難期其完成。而社會風氣的轉移,常繫於少數政治家與學者的倡導和努力。歷史上的先例如此。然而此所謂少數人的產生,決不是由於「神跡」,亦不是由於「氣數」。在國家治亂之會,民族興亡之際,只要這少數人士有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的信心,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胸襟,和「天下為公」的抱負,以救國家救人民自任,即可以為轉移社會風氣的樞紐。孟子說:「人皆可以為堯舜。」又說:「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,若夫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。」這些話都是指示我們:只要看見了救國家救人民的本分,就應當引為自己的責任;隨自己聰明才力的大小,力行實踐,即可以轉移風氣。 國父說:「聰明才力愈大者,當盡其能力以服千萬人之務;聰明才力略小者,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;至於無聰明才力者,亦當盡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05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一己之力以服一人之務。」我們可以說:無論聰明才力大小,只要立志救同胞,決心救國家,力行實踐,則行之於一鄉,即可以轉移一鄉的習氣,行之於一縣,即可以轉移一縣的風尚;推之於一國,莫不皆然。只要此少數人士,能夠力行於前,則一鄉一鎮以至一國的民眾,習焉不察,行焉不著,自然收風動草偃之效,而社會風氣就能改造成功。

  在我們中國,當民族盛衰絕續之交,必有少數的政治家和學者興起,來擔當這旋乾轉坤,改造風氣的責任。東漢之末,豪家大族兼併土地,貧戶細民流離失所,思想則趨於老佛,文學則崇尚浮華。黃巾之亂既起,中原殘破,群雄分立,蜀地獨得偏安,其風俗的奢侈,勢豪的跋扈,更甚於東漢時期。諸葛武侯輔佐兩朝,十二年間,在軍事上以攻為守,在政治上以猛濟寬,以討賊雪恥,激勵國民的志氣,以循名責實,糾正浮華浪漫的風俗,故能以巴蜀一隅,抗曹魏中原全盛之局。後世的俗儒,以武侯實行法治而加以譏評。殊不知武侯為人,淡泊寧靜,大公至誠,品格之高遠,決不是俗儒所能企及。唐末五代,割據紛爭達二百餘年。趙宋雖收藩鎮的兵權,開統一的局面,然而思想則流於佛道,文學則限於排偶,科舉則局於註疏,政事則操於胥吏,經濟則土地兼併,軍事則內重外輕,以至於外患侵陵,內亂頻發范忡淹首著四論以糾正頹廢的思想,繼上十事之奏,興學校以養經濟之才,改科舉以取經濟之。當時文學則歐陽修蘇軾之流,經學則胡瑗孫復之輩,人才輩出,蔚成風氣。張(載)程(顥、頤)的理學,王荊公的新法,亦踵起而代興。在明朝末葉,朝廷受制於宦官,社會相習於浮華。朱(熹)學既不勝其煩瑣,王(守仁)學亦漸趨於玄虛。張居正秉政十四年,以「實學實用」指導思想,既以「循名責實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06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」整飭吏治,以「返本復始」挽救民風;其信心之強,志趣之篤,力行之勇,不計個人的成敗,不顧一時的毀譽,比之於諸葛武侯與范忡淹實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滿清道鹹年間,曾(國藩)胡(林翼)左(宗棠)李(鴻章)之流,亦以轉移風氣為己任。曾文正行法主剛,而用人則重血性,尚器識。其於學術思想,則兼取宋學與漢學而歸本於至誠;其立身行事,則本於「慎獨、主敬、求仁、習勞」的精神;故湘軍淮勇的成功,當然不是偶然的。

  中國歷史上思想家學者轉移風氣的功效,其有關於我固有文化之興廢與民族精神之盛衰者更大。當戰國初期,其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,流行於一時,「楊朱墨翟之言滿天下」,「天下不歸於墨則歸於楊」。孟子起而以孔子之道定義利王霸之分,明「知言」「養氣」之學,闡發惻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之心,為仁義禮智之端,以嚴人獸之別,辟楊墨,正人心,由此遂奠定中國三千來一脈相傳的正統思想之基礎。自東漢末年以降,佛老學說盛行,儒家學說闇然不彰;王通講學於河汾之間,斥佛老之學,嚴夷夏之辨,初唐政制之宏偉及其學術之昌盛,亦皆受其影響。中唐時代,韓退之(愈)改文體,闢佛老,斥割據,倡集權,遂遠開北宋道學的先河。比及道學既盛,學者習於空虛的性理,錮於煩瑣的名詞,於是王陽明(守仁)倡知行合一之論,「窮理致知」之說,一時翕然成風。到了明末清初,則顧亭林(炎武)黃梨洲(宗羲)王船山(夫之)李二曲(中孚)顏習齋(元)傅青主(山)等大儒輩出,皆斥玄虛,重實用,以經世之學救民族,以性命之學導人心。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民權思想,從此蘊積於民間,歷二百餘年,竟有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專制,建立共和民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07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這些政治家思想家,對於我們中國民族精神的存養,和固有德性的鍛煉,都有其千秋不朽之功業。國父所說:「以吾人數十年必死的生命,立國家億萬年不死的根基」,他們便是我們建國救世的模範。我們中國才智之士,要傚法這些政治家思想家,首先就要從「窮理」和「知言」入手。我們革命最應該留心注意的,就是對於所處理的大小事物,都要「窮理」研討。我們對於當前所見聞的學說主張,更要「知言」明察。所謂「窮理」,要看清楚現實,要認織環境,要剖析事物的內容,要把握問題的焦點,不含糊,不虛偽。所謂「知言」,要把各種學說主張,察其動機,明其意義,考其所用的方法,求其證據於事實,不模稜兩可,不附和盲從。這樣的做去,無論眾說的理論怎樣紛紜,辭句怎樣巧妙,一到了我們的面前,就可以很明瞭的判斷他的是非得失,乃至福禍成敗。尤其要知道,有害於國家民族的學說和主張,其為害愈大,其持論愈巧。孔子為魯司寇,七日而誅少正卯,他說道:「天下有大惡者五,而竊盜不與焉。一曰心逆而險,二曰行僻而堅,三曰言偽而辯,四曰記丑而博,五曰順非而澤。此五者有一於人,則不免君子之誅,而少正卯皆兼有之,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,其言說足以飾褒榮眾,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,此乃人之奸雄者也,不可以不除。」由此可見不正確不澈底的妄行邪說,必以巧妙的理論和動聽的詞句為掩飾。但是,他們的誤謬和弊害,決不是巧妙的理論或動聽的詞句所能掩飾的。即令他們力圖掩飾,我們也可以就他們所掩飾的論點,看出他們的毛病和錯誤來。所以孟子說:「詖辭知其所蔽,淫辭知其所陷,邪辭知其所離,遁辭知其所窮。生於其心,害於其政,發於其政,害於其事。」即如法西斯納粹主義者和世界主義者的理論,都是振振有詞,頭頭是道的。他們的辭句是非常動聽的。但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08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近更新於 2014-08-27